
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生产成本的高低及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加强企业的设备管理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设备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事后维修阶段
事后维修是早期用于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方式。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设备或机器出了故障才进行修理,坏了才修,不坏不修,以事后修理为主。这种维修方式由于修理时间、修理内容等的局限性经常会影响生产计划的正常进行,造成生产的停顿,影响生产的连续性,打乱生产计划,而且由于现代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这种事后维修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预防维修阶段
预防性维修的思想是由美国、前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预防性维修是指由事后维修转变为定期预防性维修,它强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尽可能早地发现设备的隐患,将预防与修理结合起来,减少设备维修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在美国称其为预防维修制,前苏联称其为计划维修制,我国也称之为计划维修制。
3、设备的综合管理阶段
前两个设备管理阶段统称为传统的设备管理阶段,主要以维修为中心,是一种较片面的、封闭式的设备管理阶段,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现代意义上的设备管理——设备综合管理应运而生。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设备管理方式的特点、基本内容、任务等内容将在下面予以详细讨论。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