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设备的合理使用

    1、设备的合理配置
    要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配置设备,既要物尽其用,又要避免设备闲置与设备的过度使用或者“大机小用、精机粗用”。因此,要做到设备的合理配置,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设备与加工对象的关系,即要明确什么设备加工什么产品。
    (2)设备与操作者的关系,不同的设备要求操作者有不同的技术水平,重要设备要求操作者持证上岗。要协调操作者和设备之间的关系,做到“三好”(管好、用好、维护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3)设备的生产能力与其工作负荷的关系,既要尽可能满负荷运行,又要充分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均衡安排,防止设备使用忙闲不均、时松时紧。
    (4)使用与维护的关系,要根据设备的磨损与故障规律,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维护。
    2、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就是要使设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效能,具体包括:
    (1)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是指充分利用设备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在设备本身容许的时间范围内不让其闲置。我们可以用有效利用率来衡量、评价设备的利用效率。有效利用率=(有效时间—停机时间)/有效时间×100%
    (2)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设备的利用效率是从设备的利用时间来衡量设备利用程度的,但使用设备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设备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能,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即设备在使用寿命内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设备综合效率=有效利用率×生产率×合格品率
    3、保证设备的使用精度
    设备的精度就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准确程度。设备的精度直接影响着设备的生产效率、生产计划任务的完成以及产品的质量。如果设备的精度不够,必然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和生产效率的降低。要保证设备的精度,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保证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强化现场管理,保持适宜的工作环境,做到环境清洁卫生、设备布置合理有序、有适当的保护防护装置等。
    (2)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维修。
    (3)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
    4、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合理使用设备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设备的使用。主要的设备管理制度通常有: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维修保养制度;预防修理制度;检修制度;交接班制度。
    5、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设备管理的主体是与设备有关的各类工作人员,所以,设备合理使用的关键在于设备的使用者。因此,要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备的与设备及设备管理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常识、制度等内容,努力培养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6、设备综合管理评价的主要指标
    设备的合理使用与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反映。目前,在设备管理中,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一般来说,主要的评价指标有以下一些:
    (1)设备完好率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数)×100%
    (2)故障停机率
    故障停机率=故障引起的设备停机时间/设备有效运行时间×100%
    (3)特大重大事故数
    (4)设备新度系数
    设备新度系数=期末设备净值/期末设备原值
    (5)设备保值增值率:
    设备保值增值率=(期末设备资产总净值/期初设备资产总净值)×100%
    (6)设备利润率:
    设备利润率=(考核期税后利润/平均设备额)×100%
    平均设备额=(期初设备净值+期末设备净值)/2
    (7)设备综合效率:
    设备综合效率=有效利用率×生产率×合格品率
    有效利用率=(有效时间—停机时间)/有效时间×100%
    或   设备综合效率=实际使用的机时×单位时间创造的收益/(设备购置费+安装调试费+运行费)
    (8)每台设备年均维修费用:
    每台设备年均维修费用=(设备大修费+日常维修费)/待修设备总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