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标准的发展之路

          李燕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摘要: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200310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ERP)规范》为国内混乱无序、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的ERP行业带来规范和指导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争议。一方面,ERP标准已既成事实,另一方面,这一新的市场法则也不会是谁说了算,而是市场自由公开博弈的结果。本文在分析总结ERP标准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ERP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下一代ERP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ERPERP标准、行业发展

 

1 引言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常规的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 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就成为一个新的议题。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以网上商务( B2B) 客户管理( CRM ) 供应链管理( SCM ) 、企业资源计划( ERP ) 四大系统构成网络商务经济是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 因此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

但是随着 ERP的发展 ,一系列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ERP 软件商在开发产品时是否有一定的依据;企业选型过程中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合适的;什么产品是合乎规范的、值得信赖的;ERP的评测依据是什么 ;行业实施 ERP 的依据又是什么 ;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标准规范;造了当前ERP 产品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局面等等。另外,由于国内一直缺乏相关标准规范,使得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首先是E RP 产品的价格体系相对混乱 ,导致用户在选择时无所适从 ,心中没底儿 其次 ERP厂商间大打宣传战 ,从客观效果看对用户存在一定的误导 ,使产业发展陷入了误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364日,信息产业部发布编码为SJ/T11293-2003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ERP)规范》(以下简称《ERP规范》),并于101日起正式实施。

在国际上,除了在70年代由美国生产库存控制学会曾提出过MRP Ⅱ标准系统,定义了MRPⅡ的功能、逻辑和算法外,至今国际上没有见到类似的标准。因此,这样的标准从酝酿到实施,可谓是阻力重重,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 标准制定方、ERP生产厂商、用户,各自对其持有怎样对态度?ERP标准这条坎坷的路如何走下去?本文从这两点出发,对ERP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

2 我国ERP标准化研究之路

我国在20 世纪80年代末,由当时的机械工业基金会组织制定了机械行业的MRP 开发规范,内容包括名词术语、生命周期法、快速原型法、测试、验收、评价等。

90年代机械部制定了机械行业的MRP 标准,分别是《JB/Z 6987-1993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系统原型法软件开发规范》和《JB/Z 8422-1996 机械工业(制造业)MRPⅡ系统结构》,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1999年, 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现代设计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基础标准研究制订”中,制定了我国ERP 领域的第一个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即《GB/Z 18728-2002制造业企业资源计划(ERP)功能体现结构技术规范》。

2002 2003 年,在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重大专项办公室主持领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制定了《2002 年度ERP 软件测评指标体系》及《2003 年度ERP软件测评指标及评定细则》,并在当年科技部组织的ERP 软件测评中得到了应用。

2003 年,信息产业部发布了电子行业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给出了ERP 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ERP 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2]

另外,除2003年颁布的《ERP规范》以外,我国还有许多权威机构对ERP系统的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机构包括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办公室、CIMS主题和863计划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国内在ERP 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实施方面,没有形成一个较全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也缺乏有关ERP 产品的技术标准。 传统ERP软件功能比较单一,软件体系架构封闭,可配置性差, 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业务变革需要,这是导致国内自主版权的ERP软件产品化水平较低、企业实施的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来自各方的声音

ERP规范》的出台一直伴随着争议,同时事情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一方面,当初对《ERP规范》的谨慎审视早已变味,质疑的声音公开出现;另一方面,遵从游戏规则的标准争夺战已然开始,胜败的最终投票权在于信息化的第一主体,而背后的驱动力将由信息化的第二主体创造。

有着上千家公司的ERP市场,主流厂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竞争手段也不无越轨之嫌;地区性的小ERP厂商无序竞争,企图浑水摸鱼。总之国内ERP整体市场存在混乱无序的严重隐患。在混乱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主流市场的均衡。主流ERP厂商不妨分为大中小三类:大者如SAPOracle、用友,他们一向以强者姿态出现,喜欢通吃,现在他们正忙着把触角伸到全国各区域的高中端市场;中者如南北,已经吃透某些行业,期待的是更广阔的天地;小者更多,他们或扎根地方市场、或细耕行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这三类主流厂商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中国地域之大让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地盘范围,中国行业之多,可以让大家各保势力范围。平衡是动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与反渗透、渠道争夺与反争夺,此类故事经常上演,但很难看到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事情、这种井喷前的胶着局面往往是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产物,甚至可以认为,整体需求市场的急速增长是主流厂商“相安无事”的基础。

但如果外力强势介入呢?均衡将被打破,一切都要改变!这种恐惧植根主流厂商们的内心。《ERP规范》也许正是被业界看作了如此这般的“洪水猛兽”,于是不信任的感觉如野草般在业内蔓延。其实,这些主流的ERP厂商都是ERP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如果说一个颁布的ERP标准不能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那么这个标准的命运堪忧。现在主流厂商对ERP标准争议分歧之多,大抵不是出于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不同,而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本能维护和最大化追求[3]。目前生产厂商对《ERP规范》的态度重要呈现以下3种态势:第一类是以SAPOracle为代表的国外生产商和金蝶这样的国内大厂商,他们既不参与ERP标准的制定,也对出台的《ERP规范》并不认可,认为这样的规范不应该由哪个组织来决定,而应该由市场来选择,国外厂商更是以国外并无先例这样的问题来向国内的《ERP规范》发起挑战;第二类是以用友这样的国内影响较大的厂商,及唯一一家参与《ERP规范》制定的国外厂商富士通为代表,他们是《ERP规范》制定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支持者,但同样也承认《ERP规范》本身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只是他们的这种声音难免被安上“把持行业标准”的头衔;第三类则是更多生产商的集合,他们对《ERP规范》的态度不如前两者明确,既对规范的出台及其内容提出了许多质疑,同时又认为市场需要这样的规范。而无论哪一种反应,都隐含着对ERP产业和《ERP规范》的关注。

对正在应用或即将应用ERP系统的用户而言,虽然他们对规范表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需要一套规范来引导和帮助其选型,也更期望有深入满足他们需求的规范出台,可谓“同中存异,各抒己见” [4]

作为制定ERP标准的信息产业部及标准制度工作小组,ERP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时期.而出台了的《ERP规范》又是一个“ 凌驾”产业之上的行业规范,于是围绕着《ERP规范》本身,以及它的台前幕后、市场影响与利益纷争,大家总觉得有问不完的疑问[5]。从《ERP规范》制定上是否合法、权威,到其内容为何不分行业属性,到是否有政府操控或者某些参与标准制定企业把持行业标准,再到对市场反应的分析,各种质疑的声音不断盘绕,似乎已经盖过了微弱的掌声。但国内关于ERP标准的探讨和制定从未因此停止脚步,就在舆论对200310月出台的《ERP规范》反复质疑和探讨的时候,由国家科技部以及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的“新一代ERP标准”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6]

可以预见,国内ERP标准已成事实,不管这条路有多少阻力,要走多远,它只会一步步走向成熟,而不会走向灭亡!ERP产业从此都将被“标准”所笼罩.这是不可逆转的。如有ERP厂商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态度,只能是自欺欺人。如何善用标准,才是与ERP标准共生的道路。

4 未来ERP标准的发展之路

一方面,ERP标准已既成事实;另一方面,这一新的市场法则也不会是谁说了算,而是市场自由公开博弈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未来ERP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宣传应该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方面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咨询公司、软件公司、企业的各自优势,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一定要对整个标准体系的约束力(标准、 规范和指导三个层面),视标准的内容与范围作分类界定,以充分发挥标准体系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未来ERP标准化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新一代ERP 实现的基础, 这就要求建立一套适应新一代ERP 发展需求的信息模型,包括具体数据模型、数据标准格式(编码体系),确定信息流标准化,进而形成开放型企业。

从发展趋势上看,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应的数据交换接口和文件格式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信息流标准化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所谓企业的编码问题,信息的全局编码必须遵照有关标准,只有标准的编码,在信息系统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管理、访问查询和加工处理。

(2)       技术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ERP是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对新一代ERP 也不例外。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软件实现技术的标准化,包括建模工具标准化、编程技术标准化等。

新一代ERP管理系统全面采用组件技术,应用如“积木“般地搭建起来,为用户和二次开发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 通过标准的接口,可以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进行数据操作,这样,用户能将ERP 管理系统同其他应用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企业各个系统全面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从发展趋势上看,支持异构的分布式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软构件技术、计算机通信集成技术的标准化都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3)       业务流程标准化

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软件中。业务流程标准化了,才有利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才有可能用计算机系统完成对于业务中的项目管理和项目中的流程管理,建立企业的业务流程模型。

确定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及业务流程原子化, 用形式化图形来描述企业的业务流程,并进行过程管理与配置管理,这些将成为业务流程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4)       系统功能模块化

模块化是未来ERP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随着ERP 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强(例如知识管理、质量管理等),必然要求其系统功能具有可分性和重构性。模块组件化很好地支持了未来ERP系统的这一需求。

不仅如此,未来ERP对模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对模块进行分级管理。 既可以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分级,又可以按照实现技术进行分级。

(5)       应用集成标准化

随着各种新系统的不断推出, 要求未来ERP具有很好的内、外层集成接口,定义接口的模式,确保各个系统在逻辑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集成,建立基于呼叫中心的ERP系统,将ERP系统与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CADCAPPPDMOA)、企业外部的计算机系统(ECC-commerce)、面向企业内外应用的计算机系统(SCMCRMEAIEDI)集成等,这些方面的标准化工作都是应用集成标准化的重点内容。

(6)       工程实施标准化

新一代ERP 系统应采用系统工程化方法进行实施。 从工程实施标准化发展趋势上看,确定CMM质量管理及实施效益评估体系的标准化,是保证工作程序标准化、文件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基础。 制定基于原子功能单元的评级指标体系将是工程实施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7)       标准化制定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造成标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必然影响到ERP 系统的生命周期。为使标准化工作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就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开发工作同步进行。

因此, 新一代ERP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平行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标准化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ERP 标准体系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开放”的概念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ERP 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概念。

5 结束语

关于国内ERP规范或者标准的探讨,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行业标准能够确立ERP的基本架构,产品化、标准化对于行业ERP既是目标,也是责任。实现行业ERP产品化、标准化,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而是路径问题。本文在分析总结ERP标准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ERP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下一代ERP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弓,关于中小企业ERP发展的几点思考,企业论坛

[2]刘守华,ERP标准与标准体系探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2),44-44

[3]何伟进,ERP标准遭遇信任危机,商业周刊,2004423-23

[4]何伟进,同中存异 用户各抒己见,商业周刊,2004437-38

[5]何伟进,请从我的角度理解——《ERP规范》发起者邓超直抒心路,商业周刊,20044),32-33

[6] 覃远军,“新一代ERP标准乍露锋芒”,商业周刊,20044),34-34

返回首页返回上一层

 

         

    Copyright (C) 2009, 陈俊,tcbaihao@gmail.com, all right reserved